浅谈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来源: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24-02-21 20:31:31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是习外交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全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刻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维护周边稳定、解决人类发展难题、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重大意义,是学习和理解我国内政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这是2017 年5 月14 日,习主席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中的一段讲话。

  从这段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两层意思:一方面,“一带一路”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又是开放的,是全世界合作、共享的,有着光明的未来。

  第一部分古代背景:“一带一路”的前世,第二部分时代需要:“一带一路”的今生和未来,首先来看第一部分古代背景:“一带一路”的前世。

  回顾中国历史,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与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国,有着悠久的贸易、投资与经济合作历史。而这一悠久历史,与古丝绸之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条古丝绸之路也就是“一带一路”的前世。

  丝绸之路,常简称为“丝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 年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

  从1865 年~1872 年四年间,李希霍芬在中国做过7 次旅行,进行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8 个省区。其后,撰写了一部5 卷鸿篇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正式在1877 年出版的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这一术语后来被广泛采纳。

  丝绸之路最早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也就是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和东汉时由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即: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在中国兴盛的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也受益于和中国的商贸,形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经济贸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一开始是为了联合西域各国打败匈奴,后来又是为了向西域宣扬汉朝的强大和富裕,以使西域各国臣服于汉朝。而张骞出发时,所带的准备赏赐给西域各国君主的大批礼品中,最主要的就是丝绸。这是由于:一方面,当时西域各国没有丝绸,“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长途运输,只有像丝绸这样本身价值高、分量轻,又经得起长期储存的物品才最合适。

  之后,汉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团,源源不断地把丝绸运到西域,并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所以,丝绸从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正常贸易品出现的。

  从张骞出使后,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并且丝绸流通到波斯、罗马那里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价格堪比黄金,在这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下,不少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源源不绝地往返于这条路上,这也就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葡萄、石榴、西瓜、大蒜、苜蓿、胡萝卜、芹菜(胡芹)、香菜(胡荽)、蚕豆(胡豆)、核桃(胡桃)、黄瓜(胡瓜)、菠菜(波斯菜)等;狮子、骆驼、汗血马等)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唢呐、琵琶、箜篌等;西域舞蹈、雕塑、宗教、服饰等)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西域各国包括——位于我国新疆境内的西域三十六国: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一条从中国的港口出发,经过东南亚,到达欧洲和非洲的贸易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是由法国汉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于1913 年提出。他在其所著《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路有陆、海两道。北道出康居, 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中国南海为中心,重要起点有番禺(今广州)、登州(今烟台) 、扬州、泉州、刘家港等,顶级规模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 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是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广州、泉州在唐、宋、元时,侨居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多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其繁盛程度可见一斑)。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航线:一条是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的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另一条是南海航线,也称“南海丝路”,是西汉时始发于广东徐闻港到东南亚各国后延续到西亚直至欧洲的海上贸易黄金通道。历史上,和这两条航线相关联的著名事件,东边有日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南边有郑和下西洋。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魏晋,繁盛于隋唐,鼎盛于宋元,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

  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

  说到郑和下西洋,有一种说法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个说法其实没有过大根据。找一次没找到,要连着找七次吗?一点消息都没有,后来还越找越远找到东非了,可能吗?

  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为了宣扬明朝国威,让沿线小国知道明朝的强大,然后派使者前来朝觐,以此增强永乐帝的政治合法性。

  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开始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

  一是经济方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的海上大通道,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二是文化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国的民族工艺和儒道思想,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各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中国热”。其中,瓷器和茶叶对世界的影响尤为巨大。

  三是历史方面,由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国际化视野的开放交流也因此变成全球发展的思想共识。

  2014 年的“两会”期间,习在与贵州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一个国家总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关系到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曾创造出的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又不断孕育着新的时代内涵,具有与时俱进的永恒魅力,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笃定信仰,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当前,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慢慢的变成了时代主题,而中华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亦将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使命与责任。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曾经是联通东西方的商贸要道,是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交流的桥梁,也正是我国古代民间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真实印证。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古代的悠久文明传递给了沿线各国,树立了文化大国的形象。时至今日,倡导和平、友谊、交往、繁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带一路”战略势必将重新唤起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当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只要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时代需求和现代社会相协调,能够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重塑,能够以具有广泛参与的方式推广开来,就能使全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从而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②

  “一带一路”战略蕴含着和平合作、互信互尊、开放包容、融合共赢的文化内涵,它承载着复兴中国文化的沉重使命。随着慢慢的变多的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参与、接受和认同,它所释放开来的巨大的文化软实力必能逐步提升当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高度,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为唤醒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增强人们对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秦汉时期,中国先民以华美的丝绸、精致的瓷器等先进的农耕文明的结晶为载体,以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惊人胆略开辟了绵延万里的古代“丝绸之路”,从此开启了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交往,成就了一条光耀千古的贸易和文明之路。中国以当代新的物质文明为载体,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世界文明交往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推动沿线各国经济交流的大动脉。“一带一路”战略覆盖着世界40 余个国家,连通着多个世界文化中心,涉及总人口超过40亿,经济总量超过20 万亿美元,沿线国家海陆相通,东西相望,南北相连,经纬交织,无缝对接,地缘毗邻优势明显,自古就存在物资互补、文化互鉴的传统。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我国经济必将迎来“走出去”的黄金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民间传统文化精髓的新丝绸之路也同样会带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走出去”,极大地提高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拓展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