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淘金网app下载
用爱因斯坦的公式讲“一带一路”的故事
来源:Tg淘金网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04-01 07:31:49

  “一带一路”倡议是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公共产品,十一年来,它给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和巨大的改变。接下来,共建“一带一路”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我们该如何继续讲好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故事?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海峡新干线》记者对“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前沿研究学者王义桅进行了专访。

  中国人民大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出版《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一带一路”的灯光》《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等多部专著。

  1.《海峡新干线》记者问,博鳌亚洲论坛今年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深度对接RCEP、CPTPP、DEPA等新一代贸易协定,在这个深度对接的阶段,中国将遇到的主体问题是什么?

  王义桅表示,“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华传统智慧。我们强调借力,强调对接,强调把中国的梦想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梦想进行对接。过去我们签了152个这样的国际合作备忘录,但在今天全球化越来越朝向全球区域化、全球本土化方向发展的情况下,遇到的问题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像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是不是真正开放?CPTPP以前是美国推动,现在是日本主导,我们愿意对接,那他愿不愿意跟我们对接?因为他们主要的原则以前说得很清楚,就是ABC——“中国除外”(Anyone But China),目的是通过“高标准”来排斥中国,尤其是针对所谓“中国国有企业补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愿意高标准共建“一带一路”,但是有些国家总是狭隘地对待中国,他们担心中国做大,他们也不希望“一带一路”成功,这是第一个困难。

  第二个困难,在对接的过程中,因为双边对接相对有效率,但是多边对接效率就比较低,因为要取得所有相关方都同意。那么就有木桶短板的问题,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比如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现在我们说要升级,但因为它是最包容性的自由贸易区,所以一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穷的国家,能不能达到现在说的高标准的对接要求,这也是困难。

  2.《海峡新干线》记者问,您在今年3月19日发布的新书《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中提到了“一带一路”在前沿技术领域发挥的作用,并且论述了全球科学技术创新和各国民心相通的关系,这是一个很新的视角。我们该如何理解?

  王义桅表示,各位明白“一带一路”是强调“五通”,政策相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是最基础的,但也是最困难的。实际上,也是“五通”里面最长远的“一通”。民心相通,它不是传统意义上说的,只是中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加强了解,更重要的是怎么把科技的创新作为非常核心的动力,形成所谓新质生产力,促进“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和高质量发展。

  民心相通,涉及到不同的体制、机制,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甚至是宗教信仰。做贸易简单的商务,我们英语翻译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创新涉及到很多想法和具体的落实,这就要求深入共建国家人民的内心深处,明白他们国家的体制、机制,了解这一个国家深层次的文化传统,这是很艰难的,但是非常重要。

  比如欧盟,现在27个国家有24种语言,当然普通中国人认为这个太麻烦了,太多种语言。但是欧盟觉得,有24种语言是欧盟尊重语言多样性的体现,它是一种政治正确。24种语言的背后,又是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法,体现在需求上,就有它的多样性。而我们就必须要创新性地去满足这样的多样性,而不是原来那种大规模的生产,现在需要强调个性化定制,强调尊重这种消费的习惯。

  同时,我们今天不仅是在14亿中国人民里选用人才,我们还需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五六十亿人里面去用人。这也是民心相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国的科学技术产品,要变成国际标准,那必须是用的人、开发的人更多,才能成为国际标准。如果你能把占世界人口2/3以上的五六十亿的市场开发好、应用好,那么这样的标准不就变成全球标准了吗?所以说民心相通,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建设,生产力本身要有生产关系的配套,民心相通就要塑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生产关系。最终目的,当然就为了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海峡新干线》记者问,您的第十本关于“一带一路”的书《“一带一路”的灯光》是写给孩子的,您的儿子还为这本书写了序言。创作这样一本“一带一路”的儿童读物,初衷是什么?

  王义桅表示,从小我们就读了像《丁丁历险记》、《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等一些科幻小说,这些书帮小时候的我们开启了认识世界的窗。而当我们说起“一带一路”时,大家想到的都是古代丝绸之路,张骞、郑和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但我想,今天的中国不仅是历史的中国,更是未来的中国。那么,能不能让“一带一路”变成未来之学呢?我就想到要写一本面向儿童的“一带一路”的书,后来就写了《“一带一路”的灯光》这本书。也很高兴,儿子读完以后,他有一些想法,还给我做了一个序,我觉得也非常有意思,因为他代表的就是未来。

  当然写这本书,我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世界上的人,尤其西方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实际上停留在儿童的水平(注:非贬义),我觉得我们不能总是用中国成年人的语言体系来跟他们沟通。目前来看,儿童版的《“一带一路”的灯光》,西方人更喜欢,也更加容易懂,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入门,了解中国。

  4.《海峡新干线》记者问,有学者笑称,除了南极洲的企鹅,现在全球各个洲都有人听过您讲过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那么在运用中国智慧讲好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方面,您最重要的经验和感悟是什么?

  王义桅表示,我们讲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全球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不能都是一种语言,一个腔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的期待和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当年我去德国外交部讲“一带一路”,对方就说“一带一路”不好懂,当时我就用爱因斯坦的公式E=MC²,来解释什么是“一带一路”。我说E就是Europe欧洲,M就是mutual connectivity就是相互连通,C当然就是China,而C²,就是Euro-Asian continent,就是欧亚大陆。古代丝绸之路,欧洲通过欧亚大陆,从陆上和海上与中国连通在一起。现在是21世纪,我们又复活这种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这就是新的丝绸之路。所以,现在的欧洲不要老是强调大西洋,可完全在欧亚大陆上与中国建立更多的联系,这样一来,欧洲的地位也会快速提升,结果他们一下子就听懂了。

  还有一次去伊朗,伊朗人就觉得很纳闷,他们说你们讲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要在海上修路,这很奇怪。后来我就请教阿拉伯问题专家,查到了《古兰经》里类似于“道路”一词的表达,然后再跟伊朗朋友们说,“一带一路”的路并不是要在海上修路,而是所说的正确的道路,他们听后就明白了。

  5.《海峡新干线》记者问,回望这十一年,您认为“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王义桅表示,原来我们讲“世界是平的”,但是人家问了这个“平”是给谁“平”的呢?答案当然是给美西方的资本“平”的,方便美西方资本可以到世界各地去攫取财富。但其实这样一个世界是有很多经济洼地的,比如全球就有44个内陆型国家,其中最大的内陆国家是哈萨克斯坦,这一些地方,资本一般是不会去或者说去的很少。于是,世界畸形发展,海洋国家与内陆国家贫富悬殊巨大,发达国家越来越发达,发展中国家总是困难重重,这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美西方资本在全球肆意流动造成的结果。

  今天,我们中国提出倡议,要共建“一带一路”,强调设施联通,强调公平正义,强调世界是通的,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用中国的实践告诉世界,尤其是告诉亚非拉地区,我们大家可以改变海洋决定大陆命运,发达国家决定发展中国家命运的那一套,我们也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实现均衡发展。

  所以我觉得“一带一路”十一年来,带给世界最大的变化,就是让慢慢的变多的人,看到了改变500年来西方主导的海洋型全球化和资本无序扩张造成的贫富悬殊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