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淘金网app下载
高校应承担涉外法治人才“品格塑造”与“能力培养”双重责任——专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良
来源:Tg淘金网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13 09:20:48

  习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近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良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高校作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时,必须充分发挥习法治思想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上的主导地位和统合作用,确保思政教育贯穿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涉外法治中的国家利益与国家需求,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涉外法治建设的实践成果,在学生心中根植“以学报国”的家国情怀。

  陈云良:长期发展,我国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面临供给不足、实践能力较弱与培养机制碎片化的问题。一是涉外法治人才供给数量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二是涉外法治人才质量与高标准、多样化需求不匹配,如精通英语的涉外法治人才多,但能够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业务的小语种法学人才较少。

  实践方面,多数高校仍以增开涉外法治相关课程方式培育人才,校内专任教师缺乏实践历练。同时,高校与涉外法治相关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之间未能有效打通人才实训通道。

  此外,当前许多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教材、师资各项要素上仍存在诸多问题:课程方面,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且学科交叉不足;教材方面,过度依赖国外原版教材,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本土化教材供给不足;师资方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薄弱,且相关师资的准入标准不明,评价机制缺失。

  陈云良:应主动对接现实中多样化的涉外法治人才需求,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格局。

  应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学科专长、区位优势和人才需求特点,遵循各展所长、因地制宜、需求驱动的原则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新疆喀什是“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当地边境贸易活跃,多民族文化融合背景深厚。根据这一区位因素和需求特征,喀什及新疆其他地区高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围绕“中欧班列”“陆路边境贸易”“中亚国别法治”等方向,有的放矢地展开涉外法治研究与人才培养。再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地处广州,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现有31个外语语种专业。鉴于此,我们积极对标海上丝绸之路及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的区位需求,充分发挥“小语种+法学”的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在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柬埔寨语、马来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越南语等小语种专业开设“法学微专业”,推动法学教学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需求。

  陈云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2023年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完善涉外法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高校在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高等院校要承担涉外法治人才“品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双重责任。

  记者: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已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好的经验?

  陈云良:近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的涉外法治研究与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果。2014年,我校获评广东省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2019年与广东省司法厅合作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与广州市司法局、广州市律协合作共建全国首个涉外律师学院。2021年入选教育部、司法部首批涉外律师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22年入选教育部、司法部首批法律硕士(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单位,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学院。

  目前,我们确立了“法学+外语”“外语+法学”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双模式”。本科层次,在法学专业开设国际组织创新班,在小语种专业开设“法学微专业”。研究生层次,开设涉外法治人才班,入选教育部、司法部法律硕士(涉外律师)、法律硕士(国际仲裁)项目,2021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经验可以总结为“精细培养”“实践导向”,即:基于人才培养规律,精耕细作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统筹优质资源打造实践平台,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

  课程设计方面,围绕“法学+外语”,我们建立了以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以法学全英语课程为特色,以学术英语、法律英语和法语课程为辅助的课程体系。围绕“外语+法学”,我们建立了循序渐进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东、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多个小语种专业广泛设立“外语(小语种)+法学微专业”。

  教材使用方面,我们编写出版了涵盖听说读写译的《法律英语》系列教材共11本,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已出版6本英汉双语法学教材。其中,出版的《法律意大利语》,服务小语种法学人才培养;与法律出版社合作启动全国首套10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系列教材”出版项目,其中第一批——《国际商法:理论与实务》(韩永红教授编著)、《国际经济法》(王燕教授编著)已出版上市。师资保障方面,我们制定《全英/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规范涉外课程设置、师资准入及评价机制,国际法教师有13人获得全英/双语授课资格认证,韩永红等多名教师获评“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建立省级国际法全英课程教研室和法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支持小语种教师攻读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培育胜任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多语种师资;聘请海外名校教授、国际组织专家、港澳资深律师等担任校外导师,提升师资实践能力与国际化水平。

  此外,我们统筹校内校外优质资源,从“学科竞赛—实习培训—国际深造—虚拟仿真”四个方面打造多层次的实践平台,长期支持和培训学生参加高水平模拟法庭赛事;拓展在校学生的对口实习,并为社会人士提供高水平的在职培训;联合境外高校及国际组织为师生提供深造实践平台;积极整合法学、外语与科技资源,建设特色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大型综合法律训练,让学生亲临涉外法律实务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