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的文化感悟
来源:丝绸服饰    发布时间:2024-01-01 23:20:44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了深刻理解习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重要意义,市文联组织市文联委员到新疆、甘肃、青海采风,感悟“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拓,如何促进中原内地与西域各国的商贸活动,沟通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我们这个采风团大都是市级以上的各门类的艺术家。因此,各旅行社都很重视,他们均派出该社最优秀的导游接待我们。说起“古丝绸之路”,她们都兴奋不已,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话匣子。

  “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之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而形成的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的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又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今新疆尔自治区)、于阗(今新疆的河田)、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大月氏、安息(波斯湾)、往西到达条支(安息附属国、波斯湾北岸)、大秦(今罗马);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今库东)、疏勒(今喀什)、穿越葱岭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在当时的国际上,西汉和大秦均为繁荣、富庶的大国,双方都渴望能够拓通贸易商道,做正常的商业贸易,以谋取更多的厚利。在这条漫漫长路的贸易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而且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中西文化的友谊之路。

  古丝绸之路全程7000多公里。穿越甘肃境内1000多公里,穿越新疆境内3000多公里。古时把甘肃敦煌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即今天的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因此,当时的敦煌成为中西方交通的总枢纽。而新疆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作为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地区之一,也是东西文明的聚集点。

  古丝绸之路拓通后,中西的贸易交流非常活跃,伴随着古道上的驼铃,从西方传到东方的物产主要有:家畜汗血马,植物类有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个品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在文化方面,有乐器乐曲。西汉晚年,印度佛教哲学与艺术,通过大月氏国传入中国。希腊罗马的绘画也在一世纪中期传到天山一带。这些西方文化特别佛教哲学的传入,广泛地影响着东方人的精神生活。

  从中国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去的货物中,有精美的手工艺品、珍贵的药材以及火药、茶叶、瓷器、丝织品、钢铁等。流通在这条商业通道中最珍贵、最有代表性的即是精美华丽的中国丝绸。当时的西方国家,常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国,即出产丝绸的国度。

  到了隋唐时期,隋炀帝即位后,有经略四方之志。一方面做军事扩张,开拓疆域;另一方面遣使赴海陆两道丝绸沿途国家做沟通,扩展与西域的联系和交往。到隋朝中期,甘肃张掖已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中心,西域诸国都在张掖与中国互市,兴盛时有四十多个西域国家的商人集中在这里经商。

  唐代的丝绸之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唐政府始终致力于西北地区的开发,唐朝初期,西域各国王都曾派人或亲自来大唐,表示归附。唐与中亚诸国的联系慢慢地加强。贞观十四年(640)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大批犹太商人涌入中国经商。丝绸路上的通使及商业往来异常活跃。唐代丝绸之路畅通繁荣,经济文化发展都居世界前列,唐王朝称当时中国是世界第一发达强盛国家。

  频繁的商贸交流活动,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但是人们在商品贸易的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技术的交流比商贸交流更重要。我们正常的生活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对人们的贫富生活水平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是起决定因素的作用。决定人类贫富的重点是文化技术。因为再好的自然资源,再好的生活地理环境,也要通过文化技术的应用才能转化为商品。资源缺乏、贫穷落后的国家,能够最终靠文化技术的介入,借鸡下蛋,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西汉时期的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该国是一个资源缺乏,贫穷落后的国家。《汉书·大宛传》说:大宛以西到安息(今波斯湾)都不产丝、漆,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官和逃兵来到该国,教他们铸铁造兵器和其他生产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该国逐步地走出了贫穷的困境。中国的炼铁术在西方国家的推广和应用,对西方工业的兴起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关史书指出:中国炼铁术的西传,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

  在西汉时,中国已经是一个繁荣、富庶的大国,许多西方国家为了寻找发展之路,纷纷遣使来中国。有关史书记载,各国的贵族子弟也争先恐后来中国学习汉文化,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技术。学成归国后,许多人成了传递中国文化的使官。

  西汉与西域各国(今新疆)交往密切,西汉王朝为帮助西域各国发展农业生产,把当时先进的地下穿井的“井灌法”应用到西域,使干旱沙漠农田得到灌溉。据《水经注》所载,敦煌人索励率士兵三四千人,把发源于昆仑山的注宾河(卡墙河)巨流横断,掘渠分水灌溉农田,许多贫瘠土变成了沃壤。不过3年,就积粟百万石。据当地导游介绍,当年的地下穿井“井灌法”流传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目前仅吐鲁番地区的地下坎儿井和井灌渠就有1200多条,总长3000多公里,比隋朝开挖的京杭大运河还长1200多公里,堪称地下水利工程的奇迹。

  习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有五个方面的合作重点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之一。因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将为深化双边、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经济欠发达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人们从表面上看很容易归究于该地方为山穷水恶,资源匮乏。其实不然,例如,我们在采风过程中了解到:新疆、甘肃、青海都是自然资源很丰富的省份。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总量达300多亿吨,占全国总量的35%,居全国首位;新疆的煤炭储量达27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居全国的首位;新疆是全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达板城是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站等等。甘肃的矿物产众多,已发现的各类矿有179种,现已探明储量的有119种,其中居全国第一位的有12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29种等。青海的能源资源也很丰富,全省可供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为2000多万千瓦;青海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得天独厚,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也很大,是未来青海腾飞的基础条件。但目前这些省份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他们为什么经济欠发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有大量的资产金额的投入,而且要有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作支撑。在现代社会,文化通过人的文化素质,科技知识水平和劳动工具的科学水平,管理的系统水平,在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人和工具上反映出来。文化不但可以构成经济活动的价值底蕴,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是还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期待各级党委、政府在关心、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活动中,要格外的重视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深层价值依托和强大精神动力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大生产中包括科技、知识、技能和信息在内的文化因素的介入,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另一方面,要依托文化营造的特定环境和运作方式,为经济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文化贮备,在资源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使文化技术产生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