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反波胆官网入口
拜占庭帝国垄断丝绸贸易为何难以发展丝织技术?
来源:TG反波胆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3-12-12 21:31:56

  说起丝绸贸易与丝织行业,我国能够说是世界上经验、技术与历史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中国不仅将丝绸远销海外,使丝绸一度在外国成为达官贵人的象征,直到现在任旧存在着体量庞大的丝织产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传承了丰富的文化。

  但是,丝绸并非我国独有,在世界上的另外的地方也多多少少分布着一些丝绸贸易的市场,同样留下了值得考究的丝绸文化,五至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便是如此。

  另外,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不同,拜占庭帝国的丝绸贸易和丝织行业呈现出了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特点。

  丝绸这一商品自出现在西方以后,它便当即成为了奢侈品的代名词,深受西方广大上层贵族们的喜爱。一来,这自然是因为丝绸本身所具有的诸多优点,如美丽、顺滑、轻薄等等,穿着极为舒适;

  二来,是因为丝绸原产自中国,当它经历丝绸之路的千里相隔来到西方后,价格暴涨便成了理所应当之事。毕竟作为贵族,总需要一些足够奢华贵重的物品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尤其是在拜占庭帝国当中,由于其引进了来自东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整个帝国的官僚系统更加繁杂。相对应的,拜占庭皇帝在进行封赏、庆典、薪资发放等活动时也需要更加多丝绸这种珍贵的物品,如此才能显现出皇家的独特性。

  另外,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国内部拥有极高地位,相关宗教祭祀活动自然也层出不穷、相当普遍。不仅皇帝需要每年捐赠一大批精美的丝绸给予教堂以示对基督教的尊重,在其他的平时活动当中,丝绸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因此,丝绸本身虽然并非生活必需品,但在拜占庭帝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它就是不可或缺和无法替代的。

  除此之外,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拜占庭帝国得以垄断对西欧、北非、中欧等诸多地区的商业贸易,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和控制当地市场,拜占庭帝国必须将丝绸这种货物牢牢掌控在手中,毕竟就算仅只是靠征税,对其来说都的已经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

  但是,正如前文所说,丝绸这种货物原产自中国,拜占庭帝国既没有充分的人工技术、也没有适宜的自然环境来进行大规模的丝织生产。

  即便是其与波斯帝国曾经签订过允许双方自由贸易生丝的场所,但由于两国之间始终难以做到真正的和平,这些贸易场所也时断时续、难以长久维持下去。

  因此,一旦两国发生纷争,拜占庭政府便会主动排挤私人的丝织经销商和工厂,甚至于当时的皇帝都亲自下令压低国内生丝的统购价格,方便政府全面接受国内的丝织业。

  最后,桑树的成长周期较长,从播种到成熟大约需要十五年左右,这对于缺乏种植经验和稳定社会环境的拜占庭农民和种植园主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导致也只有政府才能够不计损失地发展丝织。

  对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们来说,虽然丝绸贸易能带来大量的经济收益,但对他们而言,丝绸所具有的政治意味同样浓厚。一方面,丝绸本身的高昂价值和实际用处使其成为了上层统治者们的身份和地位象征。

  虽然当时拜占庭帝国内部几乎从上至下都都会存在着对丝绸的热爱,但大多数普通人在穿着丝绸时却会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比如普通市民的丝绸服装不允许采取金质材料,演员和娼妓则根本不能穿着丝绸。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拜占庭帝国本身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得别的地方的人如果也想使用丝绸,便不得不求助于他。在这种情况下,丝绸就成了拜占庭帝国有力的外交武器,常常将其当作与外族缔结盟约、争取和平的手段。

  因此,拜占庭帝国对国内的丝绸贸易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为了更好地统筹全国丝绸贸易,拜占庭在其内部成立了五个行会,针对所有私人经商户做出了在交易经营上的具体规定,包括赋税、贸易地点、运输方式等等,比如向外出口高档丝绸用品就是一件严格禁止的事情。

  甚至于说,在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时,还需要受到政府的监管,其控制力度不可谓不大。可以说,怎么卖、卖什么、卖个水都是在政府的监督管理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拜占庭政府在特殊时期会压低丝绸的统筹价格,这导致许多经营者宁愿冒着被逮捕惩罚的风险也要在黑市上将自己手中的丝绸卖出去,从而对拜占庭国内的丝绸贸易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另外,当时拜占庭帝国所面临的政治环境也促使了它对丝绸贸易的全面管控。虽然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分,在名义上已经与西罗马帝国是两个国家,但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从实际利益上来讲,将原先西罗马帝国得土地收回来却始终是拜占庭帝国的愿望。

  因此,当查士丁尼即位后,他便对外发动了多场战争。但打仗除了要死人,对金钱的消耗同样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当时强敌环伺的艰难时局中。

  再加上查士丁尼本人在国内带动的铺张浪费之风,使得拜占庭难免陷入财政不足的困难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丝绸这种能够创造大量经济价值的物品自然就要被好好利用起来。

  拜占庭本身就已经因为长期的战争导致其内部的劳动力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但雪上加霜的是,在公元五世纪中叶,拜占庭还爆发了一场波及甚广、危害甚大的瘟疫。

  大批农田被荒废,城市人口锐减,如首都拜占庭就死去了大约二十五万人,其数目不可谓不大。人口大量消失之后,商业贸易市场自然也失去了繁荣的空间和动力。

  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回到农田当中耕种,这既是为了生活所需,也是因许多种植园主开出的条件优厚。而丝织作为一种新兴起的产业,本来就没有良好的基础,再这样一搞,丝织工就成了一种严重空缺的职业,其发展一度陷入困难之中。

  但就算工人不够,帝国上层的统治阶级对丝绸的需求却还是一样庞大。为了弥补这一空缺,帝国开始强制以子(女)承父(母)业的方式让丝织工代代相传,成为政府专用的丝织机器,这倒是与我国古代的匠籍有些许相似之处。

  如果碰上政府打压私人丝织业的时候,还会有更多丝织工人被迫加入其中。通过这种手段,拜占庭政府就拥有了一支几乎永远都不可能消失的丝织队伍。

  照理来说,就算后辈们不喜欢丝织,但只要有前人代代相传的浓厚经验,那么他们在丝织方面也不会太差吧。就算拜占庭帝国的丝织业基础很差,但经过时间的沉淀,想必也肯定是会有所发展的。

  然而,与事实正好相反,由于基督教会对科学创新持鄙夷打压的态度,这导致拜占庭的丝织技术难以进步,正所谓他爷爷的爷爷是这么织布的、他到现在还是这么织布的,也就是如此了。

  当然,也可能正是因为大量丝绸原材料在这种生产的全部过程当中遭到浪费,反而还抬高了丝绸的地位和价值。

  作为连通东西两方的交通要道,拜占庭这座城市从其诞生之初就注定了是一座文化多元融合的城市。更何况,拜占庭帝国还是一个实力强盛的国家,这更是为其踏上国际化“添砖加瓦”。

  无论是战争还是商业,都促使大量外国人进入这座城市当中,留下独属于他们民族与国家的文化烙印。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拜占庭在制作丝绸的过程中,也会适时考虑这些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内容,对本国人来说这是别具一格,对外国人来说这是贴心至极,也可以创造更多地经济价值。

  而拜占庭本土文化的丝绸则更多地倾向于宗教特征,如圣母、耶稣、洗礼等人物和场景。与此同时,在宗教活动当中所采用的丝绸材质和丝织方式也往往更高级,真正体现出了宗教的尊贵性。

  总的来说,作为一种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都相当高昂的物品,丝绸在当时拜占庭的社会生活当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虽然拜占庭政府的强力管控手段使其国内的丝绸贸易市场缺乏足够的活力,但如果联想到拜占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其拯救和保存了整个丝织行业。

  但无论如何,将丝绸这一舶来品在西方发扬光大,拜占庭的贡献已经极大,就不用再过多追究其发扬方式的恰当与否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拜占庭政府在自身的国情之下,才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其实也完全算不上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