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十六国北朝时期长安通西域古丝绸之路的变迁
来源: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4-04-17 22:57:20

  从西汉开始,丝绸之路的历史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它不单单是中国实现对外贸易与交流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慢慢的变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强盛的标志。

  而在十六国北朝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丝绸之路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变化巨大的阶段,用另外一种不同的面貌完成了自己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造就了一番繁荣的景象。

  丝绸之路,一条从中国长安出发,在连接中亚与地中海各个国家的基础上,最远在当时可以到达罗马的道路。即便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条道路依旧能够说是堪称一项浩大的工程。如果从东西方的交流来看,那么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东西方便已经进行过有限的交流。

  而如果从丝绸之路的开通来看,则要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打败匈奴,汉武帝决定派遣使者前往与曾经被匈奴打败并西迁的月氏部落,从而与其建立牢固的联盟,张骞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出使西域的过程。

  也正是因为这一史无前例的行为,张骞这次对外出使的行为也被历史学家称为“凿空”。

  虽然从最初的目的来看,张骞出使西域并未达成与月氏的结盟——因为月氏已经满足于现在的安稳生活、不愿再与匈奴发生争端,但张骞却获得了大量有关于西域地区的资料,对日后中国持续向西方派遣使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丝绸之路的开通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政治意味的活动。之后跟着时间的发展,直到十六国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乱世,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中国曾一直处在政权割据、国家林立的混乱局面当中,这就导致丝绸之路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因为受到不同国家政策的影响,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情况。

  在西晋尚未灭亡的时候,丝绸之路还处于畅通的状况。但随着西晋的灭亡,由于前赵与前凉两国之间的敌对状态,丝绸之路自然也就被隔断。直到前秦建立、一统北方之后,丝绸之路才恢复了短暂的畅通,并且在苻坚的带领下,中原政权再度实现了对于西域的军事掌控。

  值得一提的是,前秦为何会走向灭亡,与苻坚过分重视西域而导致自身实力受损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当前秦灭亡后,新建立的后秦与后凉之间也一直爆发着激烈的战争,丝绸之路再度被阻绝。

  此后北魏虽然建立且成功一统北方,但由于柔然与南朝的阻挠,它所管理的丝绸之路在的具体路线上已经与之前相比有着较大的变化。另外,这些政权本身并非是为了打通丝绸之路才发起战争,而是在发起战争、取得胜利之后才顺便打通了丝绸之路,政治对于丝绸之路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

  在现如今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达的时期,人类对于西北地区高山、大漠、草原等自然景观的改造尚且处于一个相当艰难的阶段,而在科学技术水平发达时期的古达,人们面对这些环境更是只能持适应的态度。

  因此,地理因素对于丝绸之路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原先的丝绸之路当中,楼兰是一个颇为关键的终点站。

  尤其是在经过王昌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渲染之后,楼兰在丝绸之路上的知名度更是被拔高无数。而楼兰之所以能够在西汉至晋朝时期一直作为中原汉族政权在西域地区的政治核心地区之一,则与其本身的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位置来看,楼兰与匈奴和汉王朝之间的距离都较为适中。从环境上来看,楼兰内部当时有着多条河流纵横穿过,这就为人口聚集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条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楼兰曾经也是一片繁荣的地区。

  然而,由于西北地区本身的土质特点,这导致当地在经过长时期的农耕活动后,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自然环境剧烈恶化,已不再是得以安居的乐土。

  直到法显西行之后,楼兰已经彻底衰亡,成为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 ”的惨败景象。也因此,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也被迫从楼兰撤出,丝绸之路由此发生变化。

  前文已经说到,由于楼兰地区本身的衰亡,这导致原楼兰已不再具有成为丝绸之路中转站的条件,只能面临被废弃的命运。

  在两汉时期,楼兰尚且还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但在法显的西行记载当中,他却是在经过白龙堆沙漠之后直接抵达的鄯善,这说明当时的鄯善已经取代了楼兰的地位,成为了丝绸之路南北分界的交叉路口。

  但是,由于从位置来看,鄯善其实相比楼兰来说存在诸多不便之处,这导致丝绸之路的北道在行走之时变得更加艰难。

  同时,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楼兰在当时的被废弃更多只是从商业交流的角度来看,十六国时期的政府仍然曾经在此地驻扎过军队,当地因此也并非是了无人烟之地。

  另外,在楼兰的衰弱与原来丝绸之路的变迁之中,伊吾路的出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经过伊吾路,人们不仅仅可以快速缩短从中原地区到达高昌的距离,同时还可以不需要经过白龙堆这一令世人感到恐惧的大沙漠,大幅度的提升了形成的安全性。

  相比之下,楼兰则并不具有此种优势。但与此同时,作为军事要地,伊吾在当时受到了来自不同政权的格外的重视,各种围绕此地的争斗也就此展开,这就导致伊吾路也在历史上呈现出时断时续的局面,难以作为一种长期稳定的交通要道存在。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丝绸之路不再能够承担所有的交流任务,两条新的要道由此出现。

  正是由于政局的不稳定,大海道慢慢的变成为时人除伊吾路的另外一个选择。有关于大海道的记载,最早出自于《西州图经》一书:“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界东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对于这条路线的基本情况便能够做出基本了解。从命名上来看,其实大海道的名字是来源于当地广阔无边的沙漠,也就是大沙海。

  与前文的记载所联系起来,这条路线的环境之恶劣便可见一斑了。但即便如此,在伊吾路时断时通的情况下,大海道依旧成为了当时东西方交流的另一选择,发挥着联通中国与西域地区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大海道的重要性,这条路线上的高昌也因此迎来了自己的兴盛繁荣。

  除了大海道之外,青海道的兴盛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变迁不可忽视的内容。青海道,顾名思义,是由于这条道路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位于现今的青海地区而得名。正如前文所说,由于十六国时期不同政权之间的征战十分频繁,这直接引发了原先丝绸之路的阻绝。

  在这样的情况下,吐谷浑这一政权则趁着中原内乱的大好时机而强大起来,并在现今青海地区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当时,河西地区与东晋之间的大部分交流都需要经过青海道,其重要性展露无遗。

  如在沮渠氏在占领鄯善和高昌地区后,对南方的南朝宋政权持臣服姿态并曾多次派遣使者进贡,其中最为主要的路线便是经过吐谷浑控制下的青海道前往益州,并最终到达建康。

  之后跟着时间的发展,青海道也受到慢慢的变多的关注,尤其是一些西行的僧人,青海道更是成为了他们行进的必经之路,如释慧览、昙无竭都曾在传统丝绸之路无法通行的情况下选择了青海道。

  另外,正是由于这条道路所发挥的文化交流的作用,这导致当时许多的吐谷浑部族也开始了自己的汉化进程,不仅在生活小习惯上向汉族靠拢,甚至连自己的籍贯都改成为了河南洛阳,汉文化对当地的影响之深入由此可见。

  总的来说,纵观丝绸之路的整个变迁过程,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不同政权在不同时期的兴盛没落,更可以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多变。从丝绸之路起初的开通来看,它就有着浓厚的政治意味,是汉武帝为了联合月氏打败匈奴才开始了对于西域的开发与连通。

  虽然这一军事目的后来并未达到,但却由此开启了中原汉族政权对于西域乃至更西方地区的探索,这种视野上的开阔更是值得称赞。而在十六国北朝这样一个复杂的时期,丝绸之路也迎来自己的变迁,并变得更适应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