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ntent
来源: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4-04-03 09:26:00

  这是出土于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的一粒“万年稻米”。它长逾3.7毫米、宽近1.7毫米、厚约1.7毫米,是稻作文明来源的什物见证。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在长江口横沙水域打捞出水的 “长江口二号”。古船残长38.1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证。

  图为2022年11月21日清晨拍照的“奋力”轮“怀有”古船的画面(无人机相片)。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地处长江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是咱们国家的经济展开最活泼、敞开程度最高、创造新式事物的才能最强的区域之一,一起,这片区域也为中华文明的构成和展开作出了重要奉献。在长三角探寻中华文明“根脉”,近年来发布的一个个严重考古发现给世人以不断的惊喜和启迪。

  图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体系中新发现的石岭头塘坝的开掘场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供图)

  从2020年起至2023年,距今约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又相继发现了约20条塘坝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研讨员王宁远说,5000年前,良渚周边水利体系极为杂乱,当地的水利开发程度远超幻想,这为全面知道良渚水利体系的完好结构供给了重要头绪。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省级考古组织和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展开了“考古我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形式研讨”的课题。良渚遗址聚落考古研讨是这一课题的要点内容。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所长、研讨员方向明说,除了新发现塘坝遗址之外,考古作业廓清了良渚遗址群阅历的三个展开阶段。这反映了良渚人群的聚落办理和城市营建理念、崇奉体系不断老练的演进进程,显示出良渚文明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文明来源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在“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安徽省郎溪县磨盘山遗址榜上有名。这处遗址相同列入“考古我国”的上述课题,至今仍在开掘中,发现了从马家浜文明、崧泽文明、良渚文明、钱山漾文明至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接连文明堆积。它连续时刻长,谱系完好,是长江下游区域罕见的继续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

  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前史学院副教授赵东升表明,这一遗址相同关于探求长江下游区域史前社会杂乱化、文明化进程,青铜时代的华夏化进程,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方法具有极端严重价值。

  与前两处遗址同属“考古我国”相关课题的,还有坐落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寺墩遗址。它与良渚古城遗址年纪“相仿”,是一处距今5500年至4500年的中心聚落遗址,以崧泽-良渚文明遗存为主体。

  图为寺墩遗址出土的崧泽文明遗存——一件用红、黄、黑三彩制造的织造纹卷尾鸟形象陶壶。(南京博物院供图)

  从2019年以来,寺墩遗址考古发现了崧泽时期的墓葬区、干栏式修建、水井等很多遗址,以及良渚时期以圆形土墩为中心,有10余处台地和两层水系盘绕的聚落形状。南京博物院副研讨员于成龙说,这处遗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区域史前社会终究迈向前期国家形状的进程。

  “长江下游前期文明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多方面的奉献,触及水稻培养、独木舟制造、犁耕技能、玉礼器和瓷器制造等多个视点。”闻名考古学家、我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曾表明,从现有考古效果看,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奠根据约1万年前;像良渚创造的玉礼器体系,经过夏商王朝的吸收,向周围进行了又一次强力的辐射和传达。

  图为2023年11月3日拍照的井头山遗址开掘现场(无人机相片)。新华社记者黄宗治 摄

  长江奔流入东海,长三角区域“向东是大海”的文明基因在考古中也再三得到印证。坐落浙江省余姚市的井头山遗址是我国沿海区域埋藏最深、时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研讨员孙国平说,考古证明,早在8000年前,先民就开端习惯海洋、使用海洋了,表现出了高明的才智、才能和技能。

  图为2023年11月23日拍照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古码头(无人机相片)。新华社记者江汉 摄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在2023年又有新发现,新发现的一座古码头遗址和一艘古代沉船进一步见证了这座海上丝绸之路古港的旧日富贵。而“长江口二号”古船已在黄浦江畔的上海船厂原址1号船坞承受考古开掘和文物全体维护。它犹如记载长江黄金水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一枚“时刻胶囊”,将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讨员陈杰说,现在的长三角是我国改革敞开的前沿,而从最早距今约6000年的崧泽文明开端,江南文明就有了精美敞开的特质,这种特质到了良渚文明时期就更为明显。这是长三角“文明基因”关于中华文明的巨大奉献,而长三角一体化也是一个穿越古今的文明主题。(记者冯源、孙丽萍、蒋芳、刘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