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沿丝路传递“中国美”
来源: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3-11-28 19:53:27

  我国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有43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本报编辑部特推出非遗文化传承专题,向读者介绍作为中华民间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遗项目,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美”,以及有关部门是如何探索符合非遗自身规律的传承保护方法的。

  图为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期间,设在新闻中心内的非遗互动展示区。 视觉中国供图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古巴、意大利……”近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的非遗互动展示区,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凤兰向《法治周末》记者细数着论坛期间她接待的外国参观者。从早8点到晚8点,她所在的展台,每天参与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互动的体验者至少有70人。

  而这仅是一个缩影。巴基斯坦的记者尝试木版水印、尼日利亚的记者用笔描绘京剧脸谱,古巴记者为掐好丝的铜胎进行点蓝……论坛举行期间,近4000名中外记者可以参观并体验景泰蓝、仿古瓷、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京式旗袍、彩塑京剧脸谱、木版水印等非遗技艺,成为促进文化交流的窗口。

  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路,也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共建“一带一路”正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丝路精神。十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中向世界展示“中国美”。

  以灰瓦红墙为底的瓶身通体鎏光,房梁处印着雕花,镂空的檐廊处显着蓝底金色的“平安”二字,红色宫墙上示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诗句……高约40cm的天元瓶子,处处透着北京风情。要完成这样一件景泰蓝作品,至少需要经过制铜胎、掐丝、上焊药后烧制、反复点蓝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而每道工序都由不同的师傅手工完成。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也称珐琅、佛郎。它是舶来品,起源于公元前约1300年的欧洲希腊,一度在欧洲盛行。11世纪、12世纪珐琅传到阿拉伯地区,13世纪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迅速融入中华民族风格,明朝景泰年间,这项工艺较为成熟且以蓝色为主,故称‘景泰蓝’。”谈起这项非遗技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如数家珍,在传入中国后的600多年间,国外的珐琅技艺逐渐没落,景泰蓝却发扬光大。

  作为舶来品,却在中国传承并发扬光大,景泰蓝正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象征。十年来,这项技艺又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走出去,让海外再次感受其文化魅力。

  “近年来,通过多次国事活动,作为国礼亮相外交舞台,经过中外媒体的宣传,由景泰蓝向世界人民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非遗文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钟连盛所在的北京市珐琅厂曾在2014年APEC会议、2017年美国总统访华等活动中,向世界展示非遗技艺。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景泰蓝更是“常客”。2017年5月15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外方团长配偶参观故宫博物院时,景泰蓝就作为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来宾们展示。本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除了在新闻中心的非遗互动展示区布置景泰蓝制作技艺展台以外,10月17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欢迎宴会的贵宾休息室内,景泰蓝与京绣、雕漆、古琴、金漆镶嵌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赢得交口称赞。

  相较于景泰蓝的“西学中用”,作为丝绸制品之一的旗袍,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代表之一。

  在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展台,展示着丝制京式旗袍的缩小件、丝质盘扣、胸针、书签等。张凤兰向记者介绍着这项非遗技艺,不时还要回应咨询和购买这些物件的参观者,这其中以外国记者居多。

  “这么软的丝绸怎么能做成饰品?!”外国参观者对京式旗袍的制作技艺惊叹不已,在他们的印象中,传统的丝绸制品一般是丝巾、衣服,而很少做成饰品。以旗袍硬盘扣为例,要先在丝绸上刷4遍浆糊使其硬化,再裁剪打条、经高温熨烫复合双面衬等,前前后后历经26道工序制作而成。

  以真丝素缎为材料,借助旗袍硬盘扣工艺,结合非遗合香制作技艺项目西山晴雪香料制作的楸树花胸针,是展台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也是张凤兰基于旗袍技艺原创的文创衍生品。为取“楸树开花、带福还家”之意,张凤兰以北京石景山区慈善寺的楸树花为原型,从设计到纯手工制作,历时半年才完成。

  除了民间传统文化对外国参观者的天然吸引力,为了推广非遗文化,张凤兰及其团队针对本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意设计了一系列带有冬奥题材雪花元素等易上手的物件材料包,供中外来宾体验。“外国人一般都是体验制作雪花元素的挂件,旗袍传统工艺他们很多不了解,但一提到冬奥,大家都知道和喜欢。”她们的“小心思”很有成效。

  “很多外国媒体朋友体验后,都赞不绝口。我觉得‘一带一路’真的是一个桥梁、纽带,让更多外国朋友了解到我们中国的非遗文化。”张凤兰介绍,京式旗袍具有宽边、重装饰、色彩华丽等特点,现在的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创新,订单以订制为主,不仅国内有很多订单,“这几年国外的订单也慢慢变得多了”。

  随着体验者在鼻头描下最后一抹黑色,一张红面黑眼黑鼻的孙悟空脸谱栩栩如生。这是记者在彩塑京剧脸谱展台看到的一幕,根据白描脸谱集合,各国体验者可以在脸谱上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形成完整的人物脸谱。

  而据工作人员介绍,孙悟空可谓最受体验者欢迎的脸谱之一,“不少外国记者都知道甚至喜爱这个人物,这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表现”。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彩塑京剧脸谱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林泓魁介绍,彩塑京剧脸谱起源于光绪年间,是汉、满两族共同创造的民间手工艺品,主要分布于京剧流行地区。其核心在于泥塑和彩绘,每一谱式都蕴含了历史故事或京剧表演、戏剧人物,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历史认知价值。

  在传统的京剧脸谱中,红色代表忠勇侠义、黑色代表直爽刚毅、白色代表阴险奸诈,但这种色彩理解对外国参观者大多是陌生的。林泓魁所在的展台不拘泥于传统用色规则,让体验者们自由选择色彩,按照自己的喜好画出脸谱。

  “像这个脸谱是尼日利亚记者画的,他的笔触和我们不一样,不是大片渲染,而是用线条充满画面;这个是亚美尼亚记者画的,他只画了局部,额头和嘴的部分,而且选的颜色也非常淡。我觉得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体现了‘一带一路’合作共建的理念。”林泓魁根据不同的脸谱分析着,自2012年以来,他所在的团队跟随多项外事活动,将彩塑京剧脸谱、剪纸、蛋画、皮影、灯彩等多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播到海外,如俄罗斯、泰国、爱沙尼亚等。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推动形成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作为中华民间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遗项目,显然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美”,形成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互鉴定之路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受到重视的非遗技艺,在交流互鉴过程中,也得到传承创新发展。

  十年来,中国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中国多个城市同60余个共建国家的城市结成1000余对友好城市。迄今,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钟连盛还有一层身份——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他深切感受到国家近年来对非遗技艺的重视,除了提供很多国内外的展演平台;还通过给大师们津贴鼓励创作、带徒传艺;除了符合标准要求的传承人们在高校担任导师,一些职业院校也开设了“燕京八绝”等传统工艺专业,培养不一样的层次的非遗人才。

  “我们把非遗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与当代科学技术和别的行业相结合,应用在建筑装饰、室外景观等领域,如雁栖湖国际会都集贤厅内,18个大型景泰蓝斗拱,就是我们在创新之路上的经典之作。”钟连盛认为景泰蓝迎来了发展最好的时期,从室内外建筑装饰到笔筒、茶叶罐,景泰蓝这项非遗技艺真正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而常被作为外宾礼物的京式旗袍,张凤兰也明显感受到了创新交流带来的新发展契机。“不仅旗袍的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创新,我们还会根据外国的文化特点或海外顾客的需求制作创新产品。”张凤兰根据意大利的国花雏菊制作了丝质书签、盘扣,也将做成旗袍形状的手包送给了来自南美的客人,每一次创新不仅更利于非遗技艺在海外的推广,也给她如何更高效地传播“中国美”带来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