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真好——习的书单 |从《悲惨世界》看人类共同价值
来源: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4-03-27 02:41:10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特别策划的大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读书节目《认识你真好——习的书单》于今晚20:55在北京卫视播出第六集。

  本期节目,我们将与4位中外学者深入探讨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的巅峰之一。《悲惨世界》的故事以19世纪法国革命和巴黎社会变革为历史背景,讲述一个身处底层的贫苦农民冉阿让,帮助姐姐抚养七个孩子。仅仅因为不忍孩子们饿死,他打破商店橱窗拿了一个面包,就被判处五年徒刑。后来,他因多次出逃,不断丧失自由,前后被判19年。好不容易出狱后,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排挤他,使他失去尊严:孩子们向他扔石子;没有旅店收留他;甚至连狗都咬他,不让他睡自己的狗窝。整个社会的不公与逐斥,让他心中充满了仇恨和报复心理。但此时他遇到一位善良的主教卞福汝,他好心收留冉阿让在家中过夜,但他却偷盗了主教家唯一值钱的银餐具。主教原谅了他,帮他开脱罪责,还把这套银器送给了他。冉阿让被卞福汝主教的宽厚与爱心所感化,从此他选择了做好人行善事,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并同样用爱心去感化他人,实现了内心的救赎。《悲惨世界》涉及社会正义、人性、善恶和信仰等诸多方面,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爱情、信仰和自由的追求。传递了雨果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思考,变成全球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悲惨世界》也被中国教育部列为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一。

  2014年3月27日习在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的时候说道:“冉阿让、卡西莫多、羊脂球等艺术形象至今仍栩栩如生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之中,了解法兰西文化使我可以更加好认识中华文化,更好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20世纪初,我国引进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悲惨世界》不仅仅描述了冉阿让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更反映了整个时代背景的波澜壮阔。这部作品雨果创作了将近30年,描写时代从法国大革命到巴黎人民起义将近60年时间跨度,中国人在看《悲惨世界》的时候有如此共鸣,一定有着相同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然而,《悲惨世界》这部著作,中国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翻译过,甚至在所有当代版本之前,陈独秀就曾翻译过,他也编辑了《新青年》。还有别的译者如鲁迅、苏曼殊等等。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黄悦认为:法国在大革命以来它所走过的历史路线世纪之后开始探索的国家发展路线年之间中国赴法留学生较多,周恩来总理也非常喜爱法国文学和法国文化,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英国青年汉学家寇哲明认为,为什么法国文学当时在中国那么受欢迎?可能更多的是革命因素,法国情绪激烈的革命精神与中国产生很多共鸣。

  2014年3月27日习在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的时候说道:“我们都知道中国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都是在法国负笈留学的,周恩来、、蔡和森、陈毅、等人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出于这个原因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都深深吸引着我。”

  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在去年年底参加巴黎和平论坛时,还专门去到了同志、李立三同志当年在法国留学的小镇,那个小镇现在还保留了他们当年留学勤工俭学的样子,这有着重要的历史镜鉴作用,有利于了解那个时代一系列法国文学作品当中自由、民主的精神。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是中法文化旅游年,同时也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关于伟大的文艺作品,习就曾专门提到过雨果的《悲惨世界》:“最让我震撼的是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九三年》都是以大革命为背景的,我看《悲惨世界》读到卞福汝主教感化冉阿让那一刻,确实感到震撼,伟大的作品就是有这样一种爆发性的震撼力量,这就是文以载道。”

  文学作品当中描写苦难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方式,但是雨果可贵的一点是,他对于普通人甚至是中下阶层的体会和生动的表现力。故事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窃一块面包,为了果腹这样一个很小的过失而被判了五年徒刑。这件事情是雨果当时看到的一则社会新闻,就是一个贫苦农民因为偷窃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徒刑,雨果觉得非常震撼,于是把这一个故事写进了自己的小说里面。他表现的是社会下层,是当时社会非常普遍的苦难或者悲惨境地,所以更容易引起人们共鸣。这一段时期法国文学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特质或者现实主义的品质,也是我们中国人很喜欢法国文学的主要原因。

  苗教授分享了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片段:冉阿让因为偷了银器,卞福汝主教非但没有责怪他,还依然把这个银器送给他,警察来了帮助他打掩护。雨果在描述这个震惊的时候用了很长的一段话来描述,苗教授说“每次看到这,我脑子里就浮现出冉阿让的背影,对着主教高大的门在祈祷,这是人的灵魂升华的具体体现。人的救赎精神,崇高的感觉都在这一个故事里面反映出来。”

  法国书评人安东篱说,卞福汝主教是法国历史上存在的一个历史人物,生活在十八世纪初。对于中国观众,卞福汝在法语中意味着“欢迎”,他也是唯一一个在冉阿让逃出后迎接他,接纳他的人,接纳他的全部多样性和现实,并拯救了他。

  黄教授认为,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村支书收留流浪兄弟的桥段和这个片段也很相似。电影中的村支书也给流浪的兄弟帮了很多忙,从生活到求学,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和关心。黄教授说:“爱是相通的,我看到那里时候泪流满面。”

  《平凡的世界》里面有一句话“理解苦难,有时候就会给人带来崇高”。路遥是雨果的忠实粉丝,他最推崇雨果的两部作品分别是《九三年》和《悲惨世界》,毋庸置疑,路遥创作的激情和创作理念极大地受到了雨果的鼓舞。

  安教授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喜爱中国作家,尤其是老舍先生,此次北京之行,安教授来到了模式口大街。

  站在模式口大街,安教授感触颇多,“这是当代中国的一条街,而在老舍的作品中它是过去,这好像是过去和现在的一种相遇。并且老舍文中描写的那些悲惨苦难的场景,和现在已经截然不同。书店、咖啡店、人们的微笑现在随处可见。漫步在这里时,我也看到了传统和现代两个时代之间的融合。”安教授开心地说。

  模式口位于京西古道,在北京的终点,历来是一个通商的地方,骆驼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的风物,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从这条街上走出。如今的老舍笔下的“驼铃古道”模式口大街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已成为首都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新地标。

  小人物,大时代、大背景,无论是《悲惨世界》,《平凡的世界》还是《人生》《骆驼祥子》,各个国家文学名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互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共鸣。众多的国内外优秀作品当中无不展现着人的共同价值。习曾在2015年的9月28日习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哲学更看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孟子四端说,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人还有羞恶之心,羞恶之心是义之端也;人一定有辞让之心,这是礼之端也;最终他有是非之心,这是智之端也。“仁义礼智”它的根源在于我们每个人。安教授发现,中国很多成语和谚语中也有相似的故事,比如愚公移山、铁杵磨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种概念我们大家都认为是全人类共享的。

  从事神话学研究的黄教授讲道,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它要使用到火,很多民族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比我们厉害的神,他从天上盗火给我们。而中国人习惯用“钻木取火”,用奋斗或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中国文化中的文学叙事,群体性叙事。讲的是大家一起来攻坚克难,舍身成仁。讲的是虽千万人吾亦往矣,战胜苦难获得了崇高。

  中华民族是多难兴邦,实干兴邦,中华民族是在不断和困难做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过往的历程见证了每个人的奋斗,从中我们能看到人的共同价值。那我们在困苦中要汲取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新中国建立之后有两大奇迹,其中之一就是林县红旗渠,1960年,三十多万的林州的人民,不畏艰难,未解决干旱的问题,为了造福后代,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苦战了十年,修建了长达一千五百多公里的水渠。2022年10月28日,习来到红旗渠考察时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中国人。红旗渠不仅是一座丰碑,它更是一种深刻在中国人心里的精神内核,我们现在称之为红旗渠精神。直至今日,红旗渠在河南林州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红旗渠所传递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与价值也与世界共享。

  如今,世界面临着很多问题都需要从人类共同价值出发去解决。当我们不难发现了红旗渠后,再回想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样的故事,就会觉得它不是一个神话,而是一种精神的具象化。这种精神,我们大家可以称之为中国精神。

  鲁迅有一句名言:“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被最高频率提到的作家,他也被称为具有“硬骨头精神”的作家。

  安教授提到鲁迅所写的中文小说,也是他启蒙中国文学的作品。他认为鲁迅忍耐、顽强的硬骨头精神在中国语言文化中都有体现。的确,中国精神一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习读《悲惨世界》的时候是在陕北插队时期。在回梁家河的时候深情回忆道:“我当年在这里的时候我就立下志来,我希望以后乡亲们能饱餐一顿肉。”能够准确的看出,当时插队时期这一个地区的物质条件非常贫瘠,但是我们中国人就有要处理问题,要发展的精神。说过关于扶贫的一句话是:“不仅要扶贫,不仅要脱贫,还要富裕。”这句话也真正说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1992年习出版了《摆脱贫困》,这本书当中记载了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习在福建宁德工作时的重要讲线篇。

  《悲惨世界》最初的书名是《贫穷》《贫困的故事》。雨果在1849年7月9日发表过一篇名为《消除贫困的》的演讲,与现在习说的脱贫其实是有非常多的相似点。1990年,在宁德工作的时候,有数据表明,当时有61%的人在贫困线年以后这一个数字被降到了个位数甚至0.5%的比例。安教授说:“这种成功是实际的,我们真的是被中国所取得巨大成就所打动,我们也能够为当年这样一个巨大文豪,伟大的作家雨果和中国领导人之间,所产生的这种共鸣而感到振奋。”

  2021年,中国进入到了全面小康。832个县,12.8万个贫困村,近1亿绝对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我们不仅是做了一个标杆,更是为全人类的发展,全世界的减贫工作作出了中国的贡献,也给出了中国样本。

  提到中国的脱贫攻坚,安教授曾经也去过那时条件艰苦的四川阿土列尔村,他说:“那个村庄在山区里面,而且是在悬崖峭壁上,生活很困难,对此的处理方法必须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修建一条道路,使得孩子们方便到学校读书,还要让商品容易销售出去。”

  安教授说的阿土列尔村就是大凉山的悬崖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曾经,这里的村民外出必须上下落差800米的悬崖峭壁,踩过218级藤梯。2016年底,2556级钢梯架上了悬崖,取代了藤梯,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2020年5月12日至14日,阿土列尔村84户精准扶贫户走下钢梯,陆续搬进昭觉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实现了村庄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巨变。因为它见证了伟大的脱贫攻坚,它成了一个样板,一份历史遗存,因此,凉山将其整体纳入脱贫攻坚实景博物馆,它的编号是003。如今,悬崖村已经变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成为观光的标杆、风向标、新的地标。

  发展是分阶段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乡村如何振兴,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人,人的实践,人通过贫困到富裕,通过富裕到富足,通过富足到精神上的充盈,最终让我们整体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

  苗教授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一个故事:我在达沃斯参加会议的时候遇到了受表彰的中国企业家,提到表彰原因,她说是因为多年前为了响应“一带一路”的号召,她就去了非洲,她把中国的发电太阳能光板带去并当地化,那时,她几乎跑遍了非洲的国家,用很低的价格卖给当地的民众。这小小的太阳能光板,却给当地民众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当地的民众从原来的用蜡烛照亮,到了后来可以给手机充电,可以晚上在灯下学习。通过太阳能小光板,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这也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如今,绿色也正在成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

  “一带一路”是一条连接世界的文明之路,是友谊和合作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如今,通过“一带一路”,我们的朋友圈逐步扩大,我们有蒙内铁路、中老铁路、中欧班列,世界上已经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三十多个国际组织在与我们建共同的朋友圈。

  从古代来说,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文明交流,进行文化交流,是人类走向共同的一个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安教授表示,世界历史始终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早在12世纪,我们就已经有了全球化的现象。从那个时代开始,文化交流就已经在显示我们处于联系之中。今天,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实际上只是这个共同世界历史的延续。

  从前,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是为了买商品,后来为了买文化产品,再到如今为学习中国文化。这其实就是民心相通特别关键的部分。今天,我们讲“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真正要达到的目的并且期待的就是人和人之间达到心灵的沟通,这样一个世界才会更美好,人类才会奔着共同的目标去发展,这是人类共有价值观。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今晚20:55,让我们与英法两国学者共约《认识你真好——习的书单》,一同感受世界文学名著的磅礴伟力。